人生就是博!登录
公司新闻
点赞!新晃禾滩村木弄寨“活”起来了美起来了!
- 发布时间:2024-06-05 02:27 来源:admin
新晃禾滩镇禾滩村木弄寨,侗族文化底蕴浓厚,历史悠久,明朝万历年间,江西姚氏一族为躲避战乱迁入新晃境内繁衍生息。后在清朝乾隆39年间,由木弄寨一房先祖姚秀贵老人择地分枝、开域立寨,取名“摩戎寨”,后译“木弄寨”。
近年来,通过不断振兴乡村和乡村环境整治,整个村寨“活”起来了,美起来了!
木弄寨建筑是独具代表的侗族建筑,一楼一底、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,小青瓦,木板壁,少数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,小巧而精致。
木弄寨被纳入全县乡村振兴“一轴多点”示范点建设,完成了寨中草沙路硬化建设、修建了河堤、廊桥、廊亭和议事大厅。家家户户的木屋四面重新刷油、屋檐刷白、屋顶换瓦,庭院花开满园,如今的木弄侗寨景色如画,田间地头,庭前院内处处是百姓的舞台。
侗家人独特的美味——大杂烩。大杂烩包含:猪肝、猪肺、猪耳、腰子、瘦肉、五花肉,猪心,小肠,小肚等主要食材,并用干豆腐、芹菜、辣椒等作为时鲜配菜,十几种荤素搭配,一锅而下,配上豆瓣酱、剁辣椒、山胡椒和麻油爆炒,香味浓郁,味道鲜美。
侗寨合拢宴是宴请客人的独特方式,喝酒一般要喝“转转酒”表示亲热,吃菜要吃“转转菜”。热热闹闹彰显侗族人民待客的热情。
历史悠久的木弄寨保存了完整的侗寨文化,特别是“鼟锣”“侗族大歌”等民俗活动,极具特色和代表性,走进木弄就像走进了侗族文化博物馆。
“鼟锣”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传统音乐。鼟锣以锣、鼓为主,辅以其他乐器和用具,形成闹年锣、走路锣、迎宾锣、道别锣、喜庆锣等60余种不同形式的曲调,曲牌有“喜鹊窜梅”“敲门锣”“三紧三慢”“击鼓催花”“懒龙过江”“鲤鱼翻身”“四季发财”等。
在鼟锣比拼活动环节,寨中的鼟锣爱好者们,运用不同的节奏、表演手法,起伏相间、张弛结合,在寨子的坎上、坎下激昂澎湃地敲打着桶鼓、大锣、班锣、包包锣和铙钹等古老乐器,每家每户的门口成了“移动舞台”,坎上鼟锣、坎下响应,打完这家打那家。最后,大家向寨中最大的院坝围拢,一起敲打满堂红曲目,以此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,声势浩大、场面壮观,赢得了村民们阵阵喝彩。
“咚锵咚锵咚咚锵……”霎时间,锣鼓震天响,铿锵悦耳、此起彼伏的铜锣声与鼓声交织在木弄寨的上空。每到春节期间,村民们便邀约凑在一起,摆场子扯圈子,从寨头打到寨尾,这村打到那村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平平安安。
“侗族大歌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侗族大歌与侗族鼓楼、侗乡风雨桥一起被称为侗族文化“三大宝”。侗族大歌的结构严密而精美,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特征: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组成,分成歌头、歌身、歌尾。歌头与歌尾相互照应,将歌身镶在中间。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,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、婚恋关系、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禾滩村培育了一支传承侗族大歌的文艺队伍,在重要的节日为群众进行表演。凭借独特的侗寨文化,木弄寨逐渐走入了游客视野,古老文化在新时代再次“活”起来。通过侗族文化的支撑让侗寨人居环境建设更加具有侗乡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