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 > 人生就是博!登录 >

人生就是博!登录

公司新闻

宜昌一古稀老人60年的坚守只为这门手艺传承!

  • 发布时间:2024-06-05 02:27 来源:admin

  60年来,十班鼓曾有过辉煌,也经历过没落。可是,无论高峰还是低谷,这位倔强的老人,一直保持着一颗学徒的心,执着钻研技艺,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,只为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。

  7月16日,三峡商报记者踏上百里洲,亲眼目睹了胡世皆打击十班鼓的娴熟技艺,并聆听了他传承非遗文化的动人故事。

  “十班鼓”是土家人用于表达感情的一种民间音乐,在当地被百里洲称之为“打家业”。乐器分别有鼓、边鼓、锣、横锣、勾锣、马锣、大钹、小钹和唢呐组成,一般由多人共同演奏。由于十班鼓节奏感强,感情充沛,诞生之初它就是当地百姓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项目。无论哪家“过事”,都要请个十班鼓团队来表演一番,这习俗一直代代相传、延续不断。

  1960年,16岁的胡世皆跟随当地一位师傅学习十班鼓。刚接触十班鼓之初,胡世皆就展现出了非常好的音乐天赋。他节奏感好,又吃苦耐劳,通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,很快就掌握了师傅教他的曲谱,并跟随师傅四处表演。

  学会了十班鼓,意味着有了一份谋生的手段,胡世皆却并没有因此满足。为了追求技艺上的突破,1967年,他又拜当地有名的十班鼓师傅鲍金柏为师,继续学习、研究乐曲。

  那段日子里,胡世皆钻研十班鼓可谓是如痴如醉,他每天翻阅曲谱,走路时哼着曲子找着节拍,吃饭时也不自觉拿着筷子在桌子上敲打,甚至旁人跟他说线

  “最多时,收的徒弟有一两百人。那时候,表演十班鼓,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技艺,也颇得老百姓尊敬。”胡世皆说,“办事”的东家把他们请到家里,往往用上宾的礼仪相待。会客的流水席上,他们也被请到头桌上就坐。表演完,给足了演出费后,再毕恭毕敬地送走。

  然而,历经时代的变迁,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,这种风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,受西洋乐器冲击,在百里洲镇也冒出了几家民间艺术团队,承接各种红白喜事的演出。由于他们的表演新颖,夺人眼球,慢慢地传统十班鼓表演就只有在办丧事时才会出现了。

  由于没有了生计,无法谋生,和胡世皆一起表演十班鼓的人,有的外出打工去了,有的转行,只有胡世皆一直在执着坚持。“十班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个手艺一代一代传到我这里,我不能让传统文化在我这里断了。”胡世皆说,虽然现在演出少了,弟子也只剩四十多个,但是只要他还活着一天,就要努力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。

  进入二十一世纪,为了让十班鼓这项传统文化能与时俱进,适应新时代的要求,胡世皆和他的弟子们也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。他们并没有盲目排斥西洋乐器,而是积极让它和传统文化融合。胡世皆和弟子们练习了很多和西洋乐器合奏的曲子,像《田园之歌》《巴山舞曲》,就是在十班鼓的8人演奏基础上,加上两支长号、两支小号和一支低音号,表演人数达到12人。2020年,百里洲三洲村春晚舞台上,胡世皆他们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,得到了人们的认可,赢得了台下村民和外来文化专家的热烈的掌声。

  已经76岁的胡世皆,如今依然活跃在民间红白喜事的表演舞台上,但他对于十班鼓的未来还是感到十分担忧。“十班鼓的曲目有一百多首,但是随着时代更迭,很多经典的曲目流传下来的已经越来越少。”胡世皆说,至今当地演奏较多的曲子,也只有三十多首。

  胡世皆有一本日记本,里面记载的都是十班鼓表演的经典曲目,《红雪莲》《十送红军》《接新娘》《红红中国结》《一起走天涯》《辣妹子》等等。

  “我计划用三个月时间,把这些曲谱整理好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,组织一支精干的十班鼓队伍,教他们把这些曲目都学会。这样即便我告别这个世界,也能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。”面对记者,胡世皆信心满满地说。

  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0